图片来源:《丁丁蓝莲花历险记》

1951年,法国设计师克里斯汀·迪奥(christian dior)制作了一件白色背景的小礼服,上面印有草书。既有异国情调,又充满文学气息,但没有人注意到内容来自唐代书法家张旭写的一篇医案《独统帖》。

去年,这条裙子在《中国:镜花水月》中展出

此时距离七个时区的中国刚刚进入和平时期,很少有人关注国外的时尚潮流。去年5月,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举办的“中国:镜花水月”主题展就完全不同了。主办方特地飞来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,希望能吸引尽可能多的中国观众。但来自中国的反馈可能并不像展商们预期的那样:西方世界对中国风的热情虽然没有减弱,但半个世纪前依然停滞不前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[时尚快讯]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风为何仍然停留在18、19世纪?除了青花瓷中国龙他

不久前上映的纪录片《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》还原了本次展览的筹备过程:策展人安德鲁 波顿通过大量案头研究工作,挑选了140套与中国相关的服装,希望借此展示中国文化对西方设计师的影响。除了迪奥的书法裙,它还包括亚历山大·麦昆2006年秋冬的丝绸锦缎裙,以及拉尔夫·劳伦2011年秋冬的晚礼服。

策展人安德鲁·波顿/图片来源: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

虽然时间跨度超过60年,但来回只有几个元素:书法、青花瓷、龙凤、大红、大金。稍加注意就会发现,它们大多是17-18世纪东风向西传播的遗迹。当时,欧洲人通过陆海陆路前往亚洲经商、旅游和传教。由此带回来的中国丝绸、漆器、刺绣、瓷器等物品,成为贵族争夺的紧俏商品。

法语单词“中国风”应运而生。由于供不应求,西方人开始创造自己的。中国元素已经出现在陶瓷、建筑、家居用品、绘画和服装中,其中“四个不同”是不可避免的。比如18世纪的“中国皇帝”系列纺毯,画面结合了汉字、热带植物、奇花异草的轿子。直到19世纪西风东渐,西方人仍然无法把握中国风的精髓。然而,他们的作品作为艺术史的一个章节被收藏在博物馆或美术馆,这在时装设计师中非常受欢迎,并受到generate的启发。

[时尚快讯]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风为何仍然停留在18、19世纪?除了青花瓷中国龙他

中国渔民编织地毯(1743)

“每个国家对中国的认识方式都不一样。在英国,博物馆和电影是主要媒体。”出生于爱尔兰的时尚专栏作家杰玛·威廉姆斯说。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电影是刻板印象和扭曲理解的来源。

约翰·加利亚诺年轻时不时从中国物品中寻找灵感。“在我真正出发去中国之前,我对它的理解基本上源于好莱坞电影。”在纪录片中,他告诉安德鲁·博尔顿:“大多数场景充满了危险和神秘。”

这两个形容词,势必会让今天的中国人感到不解,但只要看过1932年的电影《满洲的面具》,就会明白前因后果。傅满洲是英国作家萨克斯·罗默的小说《傅满洲博士之谜》中的一个人物。他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学生群体。他精通多国语言,身材修长,肩膀高挑,眉毛直立,两撇下垂的胡须,有点像撒旦。

在这种基调下延伸出来的各种“中国电影”,在故事情节、人物设定、场景描写上都充满了诡异的气氛。黄柳霜是第一个出现在美国电影中的中国面孔,他曾经为傅满洲的女儿“法赫·洛塞”配音,后者很会使用魔法,有一双美杜莎的眼睛。

你可以想象基于此或受世界启发的时尚离真正的中国风有多远。

萨克斯·罗默的小说

鲍里斯·卡洛夫在1932年的电影《满洲面具》中扮演主角

黄柳霜(安娜·梅·王)


标题:[时尚快讯]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风为何仍然停留在18、19世纪?除了青花瓷中国龙他

地址:http://www.shangjian5.cn/sh/5419.html